东北的形象变迁:从阳刚的“共和国长子”到春晚上的乡土气
赵本山他自己有个叙述,叙述他的认同。“文革“电影《青松岭》里面的钱广,一个反面人物,赵本山说他那个帽子就是从钱广那儿来的。其实不只是帽子,而是整个人物的造型,以及作为社会他者的身份与位置,都和钱广有密切的关系。在“文革”文艺中,因为“三突出”原则,只有正面人物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,钱广这个人物是很边缘的。但到了新时期,继承钱广的造型和位置的赵本山,却获得了充分的表演空间。从《摔三弦》一直到《麻将·豆腐》这样的作品,从主题上说本来是批判陈风陋俗的,说我们应该现代化,接受现代文明,但是观众的快感恰恰来自于观看那个反面的对象。从观看他者,观看奇观当中获得快感,主题或者所谓教育意义,完全可以忽略。后来的央视春晚小品也是如此。春晚小品表面上都有一个很正面的主题,比如《昨天·今天·明天》,好像是在说我们的时代特别特别美好,一直在进步,但是谁看赵本山的小品会接受这样的教育? 在80年代,在赵本山走出东北之前,东北电视观众——主要是城市观众,几乎没人会把赵本山当作东北文化或者东北人的代表,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他者、一种奇观来观看的。甚至在我小时候,哪个同学要模仿赵本山,会受到老师很严厉的批评,说你这孩子怎么不学好啊。 但是到了央视春节晚会的时候,形象就不一样了,他演的是小品《相亲》,原名叫《老有少心》,在东北也演过,在他所有的80年代作品中题材很特殊,演的是一个老年农民的黄昏恋。但即使是这个作品,导演仍然发现他在里面有一种农村“二混子”的习气,所以要帮他纠正,要把他变成一个健康的农民。对比80年代在东北演的《老有少心》和1990年央视春晚上的《相亲》,从台词到表演,都能发现一种很显著的“净化”工作。《相亲》结尾还加了这样一句台词,最后赵本山面向全体观众说:“结婚前儿都到东北去吃喜糖去!”在东北演的时候是没有这句台词的,结果一下子就成为东北地方文化的代表。整个九十年代他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——东北地方文化或是民间文化的代表。 与此同时,和赵本山在90年代红遍全中国同时发生的,是东北在市场化过程中的急剧衰落。这个时候,东北人需要重新找到一个自我的身份认同。这个自我的认同在哪呢?媒体、全国观众、主流文化瞩目的中心是谁?赵本山。以至于辽宁地方政府到外省市去招商引资,都要带着赵本山,全国人民都熟悉他,他意味着一种象征资本,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,完成了一个转换,原来是内在的他者,而现在却在这个他者身上找着了自我的认同。我想可能是有这样一个过程。 (编辑:西安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