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败家子到摇钱树!复盘云计算三巨头崛起之路,竞争格局仍然有变
阿里云跻身全球头部云计算厂商与公司管理层战略远见高度一致。阿里云09 年成立之初,商业社会与资本界对云计算认识仍然不足,马云却力排众议,将云计算与大数据作为发展战略,我们判断主要出于以下原因:1)云服务出现之前阿里等科技公司需投入大量 IT 基础设施支撑业务,对海外厂商的 Oracle 数据库、IBM/HP 的小型机/服务器、还有 EMC 的存储产品依赖度高,价格昂贵,资本开支巨大,且后期运维不便;2)电商等业务迅速发展,传统 IT 架构已无法支撑如此高并发量的处理能力,且资源扩展灵活性差;3)将公司非高峰期的剩余算力开放给客户使用,在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可形成价值增量。 在三代管理层的领导下 , 阿里云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。王坚是阿里云创始人,2009 年-2013 年期间主要任务是技术攻坚,带领团队自主研发“飞天”操作系统。此外,阿里云发布的产品主要为云主机、对象存储等底层基础设施。2014 年 11 月胡晓明接任阿里云总裁,15 年左右阿里云参考亚马逊路径,将虚拟化技术从 xen 切换为 kvm。2014-2016 年是阿里云成长期,主要满足互联网企业上云基本需求。张建锋 2016 年 4 月出任阿里云 CTO 开启智能转型阶段,对 IaaS 做深度定制化,夯实 PaaS 能力,侧重云钉一体、被集成、产业互联网等方面,战略打法是为行业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。 2015 年公司确立“大中台、小前台”模式 2015 年前后是公司的重要转折点。 年前后是公司的重要转折点。每次科技革命分为科技创新、商业创新两个阶段,上半场往往实现某个新兴产业从“0”到“1”的颠覆,下半场则是技术普及,赋能各行各业的商用,加速从“1”到“N”。对应到阿里云和公司总体发展进程,15 年前公司主要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产品,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。15 年底张勇接任 CEO,进行了战略性组织架构调整,从传统的树状结构调整为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状结构,将为业务线提供基础技术、数据等支持的部门整合成为“大中台”,统一为业务线提供支持和帮助。 自此 业务中台和数字中台并肩构成了双中台,“大中台、小前台”模式确立。 ▲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支撑阿里集团前端应用 (编辑:西安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